醫奉獎/「鋼鐵醫師」盧克凡奮戰10年 成立南迴救護中心

【聯合報/記者尤聰光/專訪

  「鋼鐵醫師」大武鄉衛生所主任盧克凡,10年來每天花2小時車程,從台東市區往返大武衛生所看診,了解南迴醫療窘境,10年前開始推動「南迴救護中心」,終於開花結果,明年底啟用,將大大提升南迴鄉親的醫療品質。

  46歲的盧克凡出生在台東大武加津林部落,父親阿美族、母親排灣族,國小2年級時,任職教師的母親罹患子宮頸癌過世;不到幾年,原本是大武鄉第一個排灣族醫師的舅舅,也因上課時被手術刀劃傷,破傷風過世。親人相繼過世,讓他開始有學醫助人的心願。

棄高薪返鄉 推動醫療升級

  高雄醫學系畢業後,當了兩年兵,到門諾、童綜合醫院及台中榮總服務,97年回台東,並到最南端達仁衛生所服務1年,隔年到大武衛生所服務至今,回鄉服務已10年,他認為鄉下真的太缺醫師了。

  他曾被人問何不到都市大醫院服務,薪水比鄉下高,但他認為家鄉更需要他。尤其有山地離島的台東,更需要他,不然,沒有自費醫師願意留下來,台東南迴衛生所留下的,都是像他一樣的公費醫師。

  10年來,盧克凡每天從台東市往返大武衛生所,非常了解南迴醫療的窘境,尤其發生重大事故或嚴重病患送來時,常因人手及設備不足造成遺憾,部落鄉親看診需花很多車資及時間,不公平的醫療現狀,促使他推動醫療升級。

  他表示,醫療升級最快的方式是將現有附屬衛生所的南迴緊急救護中心,增加醫護人力,並提升醫療設備,這樣「進可攻、退可守」,較能符合南迴醫療現狀需求,不會造成資源浪費。

八八風災救援 感受更深

  八八風災大水沖斷大武鄉聯外道路,當時盧克凡在達仁鄉衛生所,而大武鄉衛生所無人協助,他坐救災直升機進入。那是他第一次乘直升機,機型老舊且在風雨中飛行,一方面擔心與外失聯的大武鄉民,飛行過程中各種金屬機件匡噹作響,相當驚險,這也讓他感受到大災難時,偏鄉醫療多麼重要。

  盧克凡語重心長的說,南迴大武和達仁兩鄉人口僅9655人,想蓋一間醫院,恐怕經營不善。當初提出興建「南迴救護中心」,受到部分民眾批評,甚至傳出是阻礙「南迴醫院」的人,讓他很受傷難過。他和衛福部想法是以救護中心作為中繼站,視結果再議下一步計畫。相信等到結果呈現的一天,就能以理服人。

南迴救護中心 10年動工

  南迴行醫遇到不少阻礙和困難,但盧克凡一一設法解決,終於開花結果。「南迴救護中心」從提計畫,爭取經費補助,用地取得、地目變更,到設計動土,歷經近10年,中間還卡在水土保持計畫變更和司法訴訟,最終在今年五月動工。

  他說,未來救護中心除24小時急診,可專門處理緊急傷患和急病患者,另增加家醫科、小兒科、牙科或腸胃科等門診,解決民眾需求,並和台東市區醫院合作,固定派遣醫師服務,同時也提供洗腎服務。

走過鬼門關 「我不能倒下」

  盧克凡在學生時期就喜愛運動,大學還是橄欖球隊員,一直維持良好的運動習慣,不過,每天市區、大武往返,加上中午還要值班,4年前打完桌球後,在家中突然倒下,沒有呼吸心跳,緊急送醫急救撿回一命,他的心臟裝了ICD(植入式心律去顫器),他開玩笑說自己是「鋼鐵醫師」。

  他一心投入偏鄉醫療,四處奔走為大武以及南迴線上的居民謀求更完善的醫療福利,是因為自己是大武鄉人,對於鄉民的困難及處境最清楚。因此,他不能倒下,希望在能力所及處鞠躬盡瘁。

公費生輪調 提升醫療品質

  盧克凡認為,若能妥善安排,公費生可根本改變台灣醫療體質。但許多公費醫師下鄉服務,難以兼顧下一代的教育及生活品質。同時,下鄉服務期間,公費醫師已習慣偏鄉衛生所的模式,就算有意願也難以回醫院服務,視同綁死於服務據點,未能得到磨練專業能力的機會,也間接影響居民的權益。

  他認為應該保留公費生的「活性」,與地區醫院合作輪調,公費醫生下鄉服務同時,仍有機會在一般醫院定期訓練,維持診斷敏感度和專業能力。同時,若能以輪派形式分派其他專科的公費醫師,便可以解決偏鄉居民無法時常至大醫院轉診的困擾,同時分攤下鄉醫療人員的負擔,提升醫療品質。

28屆醫療奉獻獎 特別報導個人獎之8

盧克凡

年齡:46

出生地:台東

現職:大武鄉衛生所主任

學歷:高雄醫學院

主要事蹟:

在門諾、童綜合醫院及台中榮總完成住院醫師訓練後,即下鄉台東衛生所服務,迄今19年。

2009年,八八風災大武交通中斷,搭乘直升機進入災區救災,直到7天後才返家團聚。

2013年,結合高醫牙醫校友會及台東縣牙醫師公會,成功爭取一名正職牙醫師名額,造福達仁及大武鄉親。

2017年,與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合作,設立「醫療影像判讀中心(IRC)」,協助臨床醫師判讀影像,提供更多即時性的在地化服務。

推動興建南迴救護中心,提供南迴醫療升級,歷經近10年時間,終於在20185月動工,預計明年完工啟用。

第28屆醫奉獎/鋼鐵醫師盧克凡:我在打自己該打的仗 【聯合報╱記者簡浩正╱即時報導】 第28屆醫奉獎得獎者,被暱稱為「鋼鐵醫師」的大武鄉衛生所主任盧克凡,10幾年來每天花2小時車程,從台東市區往返大武衛生所,而10年前所推動策畫的「南迴救護中心」,也終於開花結果,將在明年底啟用。他說期望提升南迴鄉親的醫療品質。 「我服務的就是我的原鄉。」盧克凡成長在台東大武加津林部落,父親阿美族、母親是排灣族的他,一開始身為原住民公費醫師需下鄉時,他也不願意。但親身下鄉後就發現,偏鄉民眾與族人真的需要更多的醫療資源,但自費醫師幾乎沒人願意留下來,所以毅然決然投入。同時也開始規畫怎麼讓願意下鄉的醫療人員有著更多資源,讓他們願意繼續留下來。 說到明年將啟用的南迴救護中心,他表示初步規畫有24小時的洗腎與復健等服務外,支援的醫師與部分醫護人員,一個月約3-5班的輪替方式在大武輪值,讓他們可以兼顧家庭。 而對於病患,盧克凡則以「醫師動病人不動」的概念,說會有部分台東馬偕醫院的醫師輪值到大武衛生所,病人即可省下交通費用。另外,等到南迴拓寬完成後,無論病患與民眾就會更方便。 頒獎現場,盧克凡的就讀國中的姪子前來獻花,姪子說:「舅舅很辛苦,為偏鄉努力,覺得很偉大。」並說以後會效法舅舅,以他為榜樣努力。 「我在打自己該打的仗!」盧克凡說,他會繼續燃燒自己,貢獻所長,直到能量消散為止。
醫奉獎得主 堅守最需要他們的地方 【聯合報/記者羅真、陳婕翎、簡浩正/台北報導】 第廿八屆醫療奉獻獎昨頒獎,多位得主雖已高齡,但奉獻熱忱不減。九十九歲的台大教授楊思標計畫百歲才退休;在苗栗公館服務的小鎮醫師謝春梅已九十七歲,前來領獎前還先看了三位病人;退休後又服務十四年的許志新說:會繼續成為恆春的「阿公」醫師。 醫療奉獻獎由立法院厚生會與聯合報系主辦,本屆特殊貢獻獎得主為台北市前衛生局長陳寶輝、團體獎為埔里基督教醫院山地醫療團隊,個人獎得主除上述三位,還有陳明庭、陳誠仁、林德明、葉寶專、盧克凡等共八位。副總統陳建仁、監察院長張博雅、衛福部長陳時中及聯合報社長項國寧昨皆出席頒獎。 陳建仁說,偏鄉醫療人員招募、留任困難,即使政府挹注資源,人力仍缺乏,還好有人不計利益深入各角落,在資源艱困的地方照顧病人。陳時中表示,今年很多得主已有許多「徒子徒孫」,他打趣說,得主們不眠不休,恐有違一例一休原則,明年醫師納勞基法,看來真是難題。 楊思標昨自陳建仁手中領取獎座,非常開心。陳建仁說,楊思標有「台灣胸腔X光判讀之父」之稱,在醫界被尊稱為「老師的老師」,在四十年前就發現台灣不吸菸女性罹患肺腺癌比率高,後來研究才知道是東亞族群的重要疾病,真知灼見令人佩服。 今年特殊醫療貢獻獎得主陳寶輝人稱「內視鏡鼻祖」,在醫界服務五十七年,衛福部前部長林奏延等人都是他的學生,也包括頒獎給他的上屆特殊貢獻獎得主李伯璋。埔里基督教醫院山地醫療團隊獲團體獎,颱風來臨時,許多人關心是否停班停課,他們卻開始找路上山,憂心偏鄉部落逢颱風豪雨變成災區孤島。 人稱台灣整形外科教父的陳明庭,從兔唇修補、忠仁忠義連體嬰分離,到血管瘤和血管畸形治療,走過一甲子整形外科生涯,八十四歲的他尚未退休,「病人還在身邊,捨不得丟下他們。」林德明是金門烈嶼鄉公所工友,舉凡接生、掛號、拿藥、轉診、後送等都有他的身影,守護烈嶼四十五年。 陳誠仁擔任嘉義基督教醫院院長十八年,讓鄉親不必南北奔波治療重症,是他的心願;深耕雲林精神醫療的台大雲林精神部主治醫師葉寶專呼籲,社會需更多人了解精神病;被暱稱為「鋼鐵醫師」的大武鄉衛生所主任盧克凡僅四十六歲,是最年輕得主,推動的「南迴救護中心」明年底啟用,他說:「我在打自己該打的仗!」

校友資料更新

校友資料更新

表單下載

表單下載

募捐服務

募捐服務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