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止,共48位得獎者

詳細資料截錄於厚生基金會

■ 第一屆

長濱鄉,位處台灣東海岸,是台東縣最北端的鄉份,距離台東市區九十公里,車行大約一小時又三十分。
長濱鄉人口大約一萬三千六百餘人,但這只是統計數字,實際上長濱現存人口只有七、八千人左右,其餘半數大多外流在台灣北部做零工維生。人口成員以阿美族為主,加上少數的布農族、卡來萬族,共占總人口的百分之五十六,其他則為閩南,客家籍人事。(
…詳細資料)

相貌清秀的他說自己是道道地地的阿美族。生於綠島,長於關山,林正忠自認對 於山地,對於原住民十分了解。他說:原住民的生活環境比一般人在先天上就差上許多;居住的地方偏遠,交通極為不便,思想、教育與實質上的封閉,造成原住民 衛生條件差,生活貧困,任何一方面都成落後現象。因此,林正忠一直認為若要改善原住民的生活,必先重視原住民的衛生環境,亦即是醫療防治與醫療教育。(…詳細資料)

 

■ 第二屆

一九八四年七月,陳友邦醫師接到調職令,即將從澎湖西嶼調回他的出生地;距離馬公三小時航程的七美。搬家的那天早上,門外 來了十幾位西嶼的父老鄉親,他們扛著扁擔,聲勢驚人。陳友邦在西嶼衛生所,已經足足擔任了五年的主任醫師,西嶼的鄉親知道,他們不能再對陳醫師強加挽留, 陳友邦的七美父老,對他在西嶼服務,已寬諒等候多時,這是該「放人」的時候了。(詳細資料)

 

李建廷醫師,他擁有美國約翰霍金斯大學公衛碩士學位,醫術高明,照理說應錢途無量,他卻捨棄追求財家之路,甘願把他所有一切奉獻給最需要醫療救助的偏僻鄉村。
李建廷在鄉下行醫十四年,開創了群體醫療中心,博受民眾的愛戴,也獲得中華民國第二屆醫療奉獻獎。

第一個衛生室醫師(…詳細資料)

 

■ 第三屆

為原住民基層醫療服務三十年

屏東縣滿州鄉,對大多數台灣人來說,是非常陌生的地名。如果提到(佳樂水)觀光風景 區,相信很多人不只知道,而且已去過。可是不管是否到過滿州鄉,很少曉得滿州鄉至今沒有開業的診所,連衛生所也是四十多年沒有醫生駐守。這個戶口上有九千 居民的小鄉,長住的人不到一半,偏遠加上民窮,使它成為醫療真空的地方。(…詳細資料)

 

■ 第四屆

僻壤健康守護神 
電話中,何錫章醫師的聲音溫和而有禮,他告訴我,那一日去湖西鄉衛生所他都很歡迎。我補了一句,隨時都方便嗎?他的聲音突然大了起來,帶著惶急的,說:「早上不行,早上不可以!早上要看病。」
後來他曾向我解釋,每天病患都有幾十人,「不能耽誤」。(
…詳細資料)

 

■ 第五屆

台灣近半世紀醫學發展指標

魏火曜,民國前四年生,台北人,出生書香家 庭,排行長子,家境清寒。在父親魏清德鼓勵下,隻身負笈東瀛,入東京帝國大學苦讀四年畢業,並留任帝大擔任五年無薪助手,直至民國三十一年榮獲醫學博士。 之後,曾返台及至廈門服務。並與基隆世家顏國年之女、顏碧霞女士於民國二十三年成婚。民國三十五年任台大小兒科主任,兩年後升任台大醫院院長,至民國四十 二年,接掌台大醫學院院長,任期長達十九年。民國六十一年,卸下院長職務,轉任台灣大學教務長七年,其間,民國六十五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民國六十八年 辦理退休。
退休後,任教育部醫學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但仍以社會公正人士代,出任許多公益團體理事、監事、委,並任中華血液基金會董事長,中央選舉委員會委員等。最後因罹患大腸癌,於民國八十四年二月六日下午病逝其長子魏達成家中,享年八十九歲。(
…詳細資料)

 

■ 第七屆

障礙兒最貼心的依靠

民國三十五年生,台灣彰化人。民國六十二年自高雄醫學院畢業後,至彰化基督教 醫院擔任內科住院醫師。四年後在彰化市自行開業,擔任小兒科醫師時,除開始關切身心障礙兒的照護問題外,因對傳統醫學有興趣,還考進中國醫藥學院中國醫藥 研究所,並獲得碩士學位。民國七十年,至台中順天醫院擔任小兒科主任,開始照護身心障礙兒。民國七十五年再度自行開業,之後設立瑪莉亞文教基金會、開辦瑪 莉亞啟智學園迄今,提供各個年齡層的身心障礙兒復健、醫療、教養等照護。(詳細資料)

 

■ 第八屆

奔馳阿里山間 守護鄒族人健康
汪 豐富,民國二十年九月出生,嘉義阿里山鄉人。嘉義農業學校高級班畢業後,考上第一屆山地醫師專科班,赴高醫就讀,民國五十二年服完醫官役即返鄉服務,擔任 阿里山鄉衛生所主任達三十四年,直到前年才屆齡退休。汪醫師秉持服務鄒族族人精神,不管白天、黑夜、刮風下雨,只要一通電話,他即出門應診,即使需走四、 五小時,甚至一整天的崎嶇山路,他也從不叫苦,深愛族人敬重。(
…詳細資料)

■ 第九屆

汪俊立,民國廿五年生於嘉義縣阿里山鄉,鄒族人。省立台中一中畢業後,考上高雄醫學院第二屆山地 養成醫師專科班。受完住院醫師訓練後即分發回阿里山上衛生所服務,前年因原衛生所主任汪豐富退休,接任衛生所主任一職,八十七年也屆齡退休。同年三月底, 因肝腫瘤接受第二次開刀治療,直至四月中旬,才返家休養。難抵族人力邀,他計畫在體力恢復後,再回達邦村開診所,服務鄉民。穿梭阿里山間的苦〔行〕醫(…詳細資料)

 

■ 第十屆

謝獻臣,台灣彰化人,民國十三年五月十日生,台大醫學院畢業,日本鹿兒島醫科大學博士。鑑於早年 傳染病橫行,他放棄當醫師,投入公共衛生及醫學教育領域,曾在省衛生處瘧疾研究所負責寄生蟲研究,參與全島撲瘧計畫,並受聘於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顧問,將 此經驗帶到非洲,幫助非洲防治瘧疾及寄生蟲疾病。

之 後到高雄醫學院服務,擔任院長十八年內,對提升南台灣醫學教育及醫療品質,著力甚多。八十年 八月自高醫退休後,轉任台北醫學院董事長及衛生署顧問等職務,繼續發揮其專長。曾獲總統、行政院長、國防部長聯署的陸海空軍褒狀獎;省衛生處撲滅瘧蚊成功 貢獻獎;衛生署一等衛生獎章、瘧疾根除二十五周年紀念獎;教育部「主持高醫十八年院務,致力醫學開展成績卓著獎」;財團法人醫學基金會醫學貢獻獎等獎項。 不幸,民國八十九年因中風過世,享年七十七歲。(…詳細資料)

 

■ 第十一屆

為靈魂之窗引天光
他是國內京眼防治功臣,也是青光眼權威;由他一手創 辦的台灣首座眼庫,三十多年來,移植了一千五百個眼角膜,讓盲友得以重見光明。他也是前高雄醫學院附設醫院長,為這所培育南部醫界人才的搖籃,立下第一 功。如今這位南台灣醫界大家長雖已退休,但他仍是盲胞心中一盞不滅的明燈。 
陳振武的一生,正好是台灣眼料發展的縮影。
他出生於民國十二年,當年京盛行。他年幼時即目睹許多老人因京眼失明,在雲林縣古坑鄉下開碾米廠的父親,不忍居民飽受京眼折磨,自修鑽研眼疾,為人治病,因而啟發他走上習醫之路。(
…詳細資料)

 

■ 第十二屆

他是醫療奉獻獎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得主,也是全台唯一開船上、下班的醫師;「愛之船」巡迴離島間,即使十級風浪,照開不誤就怕稍有延遲,誤了居民的健康。
侯武忠,民國五十二年生於澎湖馬公,高雄醫學院醫學系畢業後先至高雄市阮綜合醫院接受外科訓練一年再接受分發。先後任澎湖縣七美鄉、望安鄉衛生所醫師,再調 任澎湖縣衛生局第一課課長。三年前調至白沙鄉衛生所擔任主任兼醫師,負責白沙鄉衛生所擔任主任兼醫師,負責白沙鄉附近的員貝嶼、大倉嶼兩座小離島巡迴醫 療,執業至今十一年餘。
開船上下班的小離島醫師(
…詳細資料)

她的一生有如一部護理簡史,從教育到臨床,她一手建立制度,培育英才、造福病患無數,更遠赴沙國進行,護理外交,為舊時代,新女性,樹立典範。

鍾信心,民國十三年四月十二日生於台北;十七歲赴東京聖路加女子專門學校讀護理助產士科,後來又到美國密西根洲威音大學進修,四十三歲取得美國聖路易市華盛頓大學精神衛生護理學碩士學位。
從事護理改革,且培養了許多傑出的護理人員,曾獲衛生署二等衛生獎章、護理施護士公會全聯會傑出護理人員奉獻獎、賴和醫療服務獎、高醫第二屆榮譽校友、國際護士節聯合慶祝大會護理人員專業貢獻獎等。 
民國七十三年獲全國服務社會績優醫師,八十四年獲衛生署表揚。 
全人護理關懷 專業傳承四代(
…詳細資料)

 

■ 第十三屆

病兒的慈父老人的依託

民國二十五年六月十一日出生於高雄市;就讀高雄醫 學院醫學系,畢業即前往當時醫療缺乏的屏東及恆春基督教醫院服務二年,退伍後即遠赴美國芝加哥西北大學醫學院深造,接受小兒科專科訓練及擔任新生兒科研究 員。擁有小兒科的專業醫學素養,先自願前往非洲剛果服務二年;返美後選擇在『芝加哥貧民區』的若許醫學中心行醫,一待二十五年,曾獲得諾許醫學中心小兒科 臨床副教授教學優良獎等。由於心繁貧病鄉民,四年前放棄美國一切,回到恆春落腳。(…詳細資料)

 

■ 第十八屆

「我記得在高雄醫學院(現高雄醫學大學前身)就讀時,老師們一再提醒醫生的職志就是救人」陳照隆說,偏遠山地村落與離島很難找到醫生,「過去我也曾一度離開綠 島到台灣找個地方開診所,如果真想賺錢,即便是台 灣任何一個小鄉鎮,都比綠島好,但這裡是我的家鄉,島上都是我的鄉親,如果連我都想離開,誰還願意來?」(…詳細資料)

 

余廣亮認為「生命是有限的,無法預計它的下一步。」很多事情,不需要那麼執著,可以放開一點點,找出更多有意義的事。希望 藉由自身的經歷獎鼓勵年輕人,「給自己多點彈性,多嘗試改變,不要在意輸不輸得起。」開拓視野。或許很多人會問,是不是一定要去非洲才偉大?但余廣亮說, 從來沒有這樣規定,其實台灣也有很多人都應該被肯定。(…詳細資料)

「抓眠蟲、糞口蟲也能救人」陳瑩霖用一生的時間研究寄生蟲病,並教育下一代,時時不忘提升公共衛生與醫療品質。如今國內寄生蟲防治成功,印證了學醫不一定要開業,使得原本不贊成他放棄優渥待遇的家人,也肯定他當初的堅持。(…詳細資料)

 

■ 第十九屆

太麻里衛生所一待18年永記師長教誨 「病患才是醫生的教科書」 
醫學院畢業已29年,巴德雄到過台東縣 長濱、海端、蘭嶼等偏遠鄉鎮衛生所服務,甚至在太麻里衛生所一待就是18年至今,「當醫師不是只有看病這回事。」巴德雄說,家鄉老年、小孩人口多,都是極 需醫療、關懷與陪伴的患者,他不只為他們看病,也提供一種心靈撫慰與寄託,與衛教指導、宣導。醫生的光環,不會因時間、地點而改變。而是認真去做,這個角 色才會被認定且存在。(
…詳細資料)

 

「恆春半島留不住台灣的醫師,但香港來的醫師一待就13年。」這個「港仔醫師」就是屏東縣恆春基督醫院院長黃健榮。他以當「恆春人」為榮,「拋妻棄子」,隻身在台灣最南端守護恆春半島居民的健康,恆春暱稱他是「台灣尾的守護神」。(…詳細資料)

 

奇美醫學中心有位護士專門處理病人大小便。因為她考上護專時,原本反對的母親一再叮嚀她,「既然要做,就要做很多人不想做 的事。」因此,大半輩子,她專攻腸造口護理,一心為「不方便的病患方便」,今年才55歲,本身有重聽痼疾,克服種種身體障礙,努力30多年,目前已是全台 最資深專業腸造口護理師。(…詳細資料)

 

■ 第二十屆

1958年出生於馬來西亞,1985年台大醫學系畢業,承諾「用醫療服侍上帝」,畢業即南下到屏東基督教醫院 服務,轉眼25年。長期專研小兒科、新生兒科,在屏東地區成立最多小兒次專科醫療團隊推手,人稱「卓爸」,致力早產兒照顧,在他努力下,屏基新生兒加護病 房早產兒存活率達93.4%,也讓屏基成為屏東地區小兒急重症後送醫院。屏基歷任小兒科主任、醫務副院長,99年卸任院長一職。(…詳細資料)

 

■ 第二十一屆

一般人聽到要看牙醫都已經相當恐懼,何況是行動不便或智能不足者!高醫口腔衛生學系教授黃純德多年來的秘密武器,就是使用 鎮靜或麻醉來治療自閉症、智障、腦性麻痺等身心障礙患者,民國九十年至今,有一千一百名身心障礙患者接受他的全身麻醉治療,二十七年來,他已服務過兩萬名 身心障礙患者。(詳細資)

 

■ 第二十三屆

「做好事有很多種方法,當醫生的最大好處,就是可以天天行善!」滿頭白髮的張文宇笑咪咪地為長達50年的行醫生涯下了註腳。今年已經78歲的他,民國94年從高醫退休後,仍擔任高醫董事及榮譽教授、顧問醫師,並在一手成立的民間基金會致力推動肝病防治,天天忙得不可開交。(詳細資)

 

「我不只醫人,也醫心,更醫這個社會和國家。」在醫界與政界服務多年,陳永興不僅是精神病患的啟發者,公共衛生執行者,擔 任立委為弱勢族群爭人權、制定法律,60歲那年,他受洗為基督徒,並接任天主教靈醫會羅東醫院院長一職,為社會所需要的老人醫療而奔走,他說:「每一個人 都會老,現在為老人做事,也等於為將來的自己做事。」(詳細資)

 

「在台灣當醫生,每天做同樣的工作,太無聊,於是想要挑戰做醫師的能耐,志願到馬拉威行醫,果然每天碰到驚心動魄的動作片。」屏東基督教醫院醫師范思善,談起行醫過程的轉折,讓人興味盎然。(詳細資)

 

■ 第二十五屆

醫界「雙槍俠」幫偏鄉老幼「顧目睭」
一輛搭載著驗光器具與眼鏡的七人座車,駛進花東地區的山村海島,這是花蓮門諾醫院教學及社區副院長、眼科主任許明木的視力保健中心團隊,所到之處就像魔術師變把戲,幾塊大黑布、幾個大夾子,以及幾套簡單的桌椅,讓衛生所、教會、學校,甚至公車亭,變身臨時眼科診療所,替偏鄉學童與老人解決視力問題。(詳細資)

 

給身心障礙孩子一口好牙
屏東東港安泰醫院執行長蘇主榮獲得第25屆醫療奉獻獎,過去持續22年自願在東港各個國小擔任校牙醫,幫學童做口腔檢查,推動學校建立一套口腔預防保健作業程序,2年前更開始到屏東特教學校駐診。她低調地說,自己就是一直做、沒錢領也照做不誤,要做就要做好,就是這一點跟人家不一樣而已。(詳細資)

 

備取醫師成換肝之父
「亞洲換肝之父」陳肇隆拓展肝臟移植三十多年,把台灣肝臟移植技術推至國際頂峰。正當他卸下高雄長庚醫院院長職務,今年他獲頒醫療奉獻特殊貢獻獎,為精彩的行醫生涯,寫下超完美紀錄。(細資)

 

■ 第二十六屆

病人不出門 他就走進病患家

18年前舉家遷移,遠赴台灣後山行醫,馬偕醫院台東分院副院長、腸胃內科主任白明忠的足跡踏遍縣內偏鄉角落,「病人不出門,他就走進病患家」。他也是最早帶著胃鏡及腹部超音波團隊前進離島蘭嶼鄉看診的醫師,至今仍是當地居民最信任的腸胃科醫師。(詳細資料)

特殊牙科 守護身障者口腔健康

「能照顧需要被幫助的人,是我的光榮。」彰化市新高牙醫診所的牙醫師黃淑賢,長期為弱勢身障者義診,5年前她獲知罹患肝癌,加倍投入公益,抱病行醫,為1200多名身障者做鎮靜麻醉,治癒牙疾。(詳細資料)

■ 第二十七屆

台灣血液之母 讓你我安全、無償用血

「沒有錢?那去賣血好了!」現在說來是句玩笑話,四十多年前卻真實在醫療現場上演。早年台灣醫療用血由俗稱「血牛」的職業賣血者把持,對於急需用血救命的人來說,不但價格昂貴,更有感染等風險。今天,大多數的年輕人沒有聽過血牛,這要歸功於最先在國內宣導無償用血,台灣第一位建立血庫制度的醫師──林媽利。(詳細資料)

推動毒品減害 大幅降低愛滋病例

在歷屆的醫療奉獻獎得主當中,顏純左是比較特別的一位。曾經是內科醫師,棄醫從政,前後擔任12年的台南縣副縣長與台南市副市長,並以自己的醫療專長,結合在政治上的影響力,推動全台實施毒品減害計畫,成功降低愛滋病患者數及竊盜犯罪率,目前他正在積極參選下一屆的台南市長,繼續人生的下一場征戰。(詳細資料)

後山巡診19年 復興區熱血仁醫

從事山地醫療19年的醫師高揚威,為台灣在山區開設私人診療所的先驅之一。本身是原住民的他,秉持回饋山區精神,決定回到山區開設診所。每次到後山為當地居民義診,除了追蹤病情,更關心居民生活起居,成為復興區居民公認的熱血仁醫。(詳細資料)

路斷醫療不能斷 不讓部落變孤島

98年莫拉克風災後,高雄山區交通中斷是家常便飯,桃源衛生所醫師兼所長邱孟肇,駐守南橫山區18年,入境隨俗學說布農族語,不辭辛苦徒步5小時進入孤島部落看診,更在部落派出所放置「醫藥包」,交通中斷時照顧慢性病病患,創新作法貼近民眾需求,他的存在也是安定部落人心的特效藥。(詳細資料)

■ 第二十八屆

如果臺東南迴「超人醫師」是徐超斌的話,那「鋼鐵醫師」非大武鄉衛生所主任盧克凡莫屬。他10年來每天花2小時車程,從臺東市區往返大武衛生所看診,因此非常了解南迴醫療資源的窘境,10年前開始推動的「南迴救護中心」,如今終於開花結果,在今年5月動土,預計明年底啟用,將大大提升南迴鄉親的醫療品質。(.....詳細資料)

■ 第二十九屆

「做事情不能後知後覺、要先知先覺,做新的事情才能贏人家!」高雄醫學大學講座教授余幸司在醫界服務近半世紀,臨床診療及醫學研究享譽國際,2014年更獲國際皮膚科學會聯盟頒發終身成就獎。余幸司除開創將科技應用在皮膚科診療上,2015年登革熱疫情嚴重,他接任國衛院代理院長,導入「科技防疫」,成功扭轉全臺4萬多例本土個案的慘況,成東南亞各國取經對象。(…詳細資料)

 

「我最喜樂的時刻,就是抱著小孩。」陳持平在馬偕紀念醫院38年,賭上自己生命及信譽的堅持,為健康的胎兒找到證明,讓原本因誤解可能遭放棄的生命,得以誕生。他把這些經驗寫成一篇篇論文,建立了新的標準流程,收錄在經典醫學教科書,成為無聲胎兒的保護傘,幫助全世界的醫師更有確據和勇氣去告訴徬徨的準爸媽:「這孩子應該可以生下來!」(…詳細資料)

在兒科醫師競相離開大醫院、開診所更能賺大錢的七O年代,林炫沛義無反顧地投入最未知、發展最不成熟的兒童遺傳科,遠赴人類遺傳學殿堂的美國學習,自大江大海引流一渠活水源頭,回到如剛拓墾埤塘般的臺灣遺傳醫學界,推動罕病基金會成立、罕見法立法、促成新生兒篩檢。林炫沛是拓荒者,讓臺灣罕病醫療生機盎然,滋潤每個罕病家庭落淚到乾涸的心靈。(…詳細資料)

臺東是臺灣本島婦產科醫師最少的縣市,全縣每年新生兒平均約1700人,僅由18位醫師負責,能面對突發、棘手的高危險妊娠等狀況,僅有東基與臺東馬偕兩家醫療院所的四位醫師。
臺東基督教醫院婦產科主任郭成興醫師來到臺東,一待就超過10年。從就讀醫學院開始,他心中就許下總有一天要到偏鄉服務,他說:「學校教我醫病,父親教我救人。」(…詳細資料)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國際醫療中心院長陳宏基從醫43年,投入困難重建手術,研發「以腸道做為發聲器」,讓下咽癌患者重新迎接生命的溫暖與陽光。15年來,他培訓國外醫師,辦國際研討會、訓練,傾囊相授,把觸角擴及國際醫療人道救援,讓祕魯、越南、緬甸等地群醫束手無策的弱勢多重畸形患者重獲新生,慈善醫療是這世紀的普世價值,他的努力讓臺灣的國旗在祕魯國會殿堂飄揚。(…詳細資料)

國內首位女法醫尹莘玲,目前是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病理部法醫病理科主任,33年醫師生涯中,有11年從事法醫工作,透過司法解剖,從死者身上找答案。2015年她又搖身一變,以國內臨床法醫學領域投入兒虐驗傷第一人,成為「兒虐終結者」。這幾年尹莘玲推動「兒虐傷痕辨識」,訓練大家學會怎麼看兒童身上的傷,「看到傷就先通報,不通報,可能孩子下一次就被打死。」(…詳細資料)

■ 第三十屆

民國67年元月28日,學成歸國的高雄醫學院外科學教授林永哲,成功完成中南部首例肺動脈狹窄手術,開啟南臺灣開心手術首例。投身醫界逾半世紀,迄今86歲仍退而不休,他追隨高醫創辦人杜聰明「終結無醫村」、「關懷社會弱勢」的精神,每月飛澎湖離島支援醫療長達19年不間斷,他說:「只要還能動,就會一直堅持下去。」(…詳細資料)

搶救巴掌仙子40年 一個都不放棄

未足月的早產兒,只有幾百公克,也僅有手掌般大小,被稱為「巴掌仙子」。這些巴掌仙子出生時器官都還沒有成熟,一來到人世就面臨極兇惡的險境,隨時可能成為天使,即使搶救下來,後續照料也要費盡心思。在這千辛萬苦的生命道路上,這些巴掌仙子還好有另一位媽媽,人稱「許阿姨」的馬偕醫院小兒部資深主治醫師許瓊心,一路陪伴著他們。(…詳細資料)

臺東執業35年的余耳鼻喉頭頸外科診所醫師余文儀,因「切膚之愛」的感召,加上岳父大人的一句「來臺東吧!」他毅然決然捨棄西部從醫的高薪和升官機會,民國75年來到資源匱乏的後山臺東,迄今看診服務達140萬人次,可說是臺東耳鼻喉頭頸外科的先驅與守護者。(…詳細資料)

■ 第三十一屆

八○年代的臺灣,醫療和社福資源不完善,扶養罕見疾病孩子的家庭,經濟和心理壓力不可言喻,「孩子救活更麻煩,死了一了百了」,一語道破家屬無奈。人稱「牛伯伯」、現職臺北榮民總醫院兒童醫學部部主任牛道明,在罕病乏人聞問時,即為「孤兒藥」四處奔走,30年間致力解開層層的罕病基因密碼,讓罕病兒漫漫之路,有愛不再孤單。(.....詳細資料)

■第三十三屆

「醫療平權」四個字近年喊得震天響,而其實,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戴嘉言已經默默實踐26年。為了替原住民彌補不平等的醫療權利,他在醫院裡開設原住民特別門診,也「移樽就教」到山地開設快閃門診,就近診治,努力讓山地居民享有盡量接近平地水準的醫療資源。(...詳細資料)

曾任臺北馬偕醫院總院主治醫師兼兩個醫療中心主任的陳恒常,風光行走臺灣醫界和國際,卻在57歲那年轉身,放下馬偕長達29年的閃亮資歷,從大都會的醫學中心去了南投山城裡的埔里基督教醫院,成為南投地區僅有的專任重建整形外科醫師。埔基的這11年,陳恒常無數次在整形外科醫師聚集的場合被同行關切詢問:南投人口相對稀少,單一位整形外科醫師究竟能做什麼?怎麼活得下去?陳恒常心底有篤定的答案。(...詳細資料)

校友資料更新

校友資料更新

表單下載

表單下載

募捐服務

募捐服務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