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真人物】江自得以醫者心 寫台灣的美好與悲痛

【民報/文/許雅文/公視《頂真人物》】

  關於台灣,有許多的書寫,但「醫生詩人」江自得選擇以詩來寫出台灣過往四百年的歷史,他以醫者之心,寫出這塊土地曾有過美好以及曾被殖民的悲痛。

  江自得在詩集《遙遠的悲哀》裡,以四個事件串連寫出台灣被不同殖民者統治的悲哀,他看了台灣民主前輩蔣渭水在「治警事件」後入獄的日記,寫出「那些天 蔣渭水在牢裡」的長詩;也以「霧社事件」為背景寫下「賽德克悲歌」。而前者更被搬上國家音樂廳,由國內知名的合唱團與交響樂團合作演出大型清唱劇。此外,導演魏德聖也請江醫師特別為電影《賽德克·巴萊》寫歌詞,字字句句道出劇中主角的悲憤與吶喊。

  溫文儒雅的江自得醫師曾一手創立台中榮總胸腔內科,至今仍是國內專科醫學權威,他在十幾年就卸下醫院胸腔內科主任行政職,但每星期仍會在中部大型醫院,為年輕的醫師們進行X光片及電腦斷層判讀的教學。

  而這十幾年來,江自得也年年有新的文學作品,去年一年更出版五本詩集。這位「醫生詩人」上公視《頂真人物》節目,溫溫潤潤娓娓道來他的創作堅持與他的價值觀。

  他表示,當初卸下行政職,一切都為了創作、為了寫詩。江自得提到,當年就讀高雄醫學院,也加入學校的「阿米巴詩社」;他形容「在那裏,生命及靈魂獲得了啟蒙」。

  他表示,當年在學校社團不僅認識一群志同道合的詩友,大家寫詩,也說藝術、哲學跟音樂,更透過學弟陳永興「明白台灣的的歷史,認識台灣的命運」。

    高醫畢業後,江醫師展開忙碌的行醫生涯,醫院器重他,送他出國深造,給予大筆經費投入醫學實驗;但1989年他在實驗室滑了一跤,膝蓋骨破裂,足足在床上休養一個月,那一個月卻成了生命的轉折點。

  在病榻中,江自得開始認真思考「要的是甚麼?甚麼能讓自己有真正的快樂?」,也因此他確認了構建自己生命價值觀的三大方向:愛、美與創作。從此,凡是與此相違背的事,包括多餘的應酬,他都不再參與。

  另一個更大的思考「就是寫詩」;江自得發現「當自己創作出一首詩時的感動與興奮,常在心中迴旋」。

  因此,退休的念頭在心中成形醞釀,2003年,他五十多歲便退休;「把時間一分為二,除了教學,其他的時間就是創作、就是寫詩」他說。

  而江醫師從行醫過程中體悟人的生老病死,讓他有更多的包容與思考,也都成為他創作的題材,讓詩作更有深度廣度,兼具關懷與批判。多元豐富的創作更讓江自得獲得「吳三連新詩獎」、「賴和醫療貢獻獎」……等。

 

「醫生詩人」江自得選擇以詩來寫出台灣過往四百年的歷史,他以醫者之心,寫出這塊土地曾有過美好以及曾被殖民的悲痛。圖/公視頂真人物提供

校友資料更新

校友資料更新

表單下載

表單下載

募捐服務

募捐服務

Go to top